现在是2023年的12月30号,距离自己重新搭建博客也有3个月的时间了,之前在重拾博客的时候就一直告诫自己要多发博客,正好最近有点感悟,碰巧又到了年末,所以就打算写写年终总结。

为什么要写年终总结?

其实我一直都有年终总结的习惯,只不过平时都是自己在脑海里进行思考,然后总结一下这一年所做的工作,有哪些不足,接下来需要做什么等等。现在选择以写博客的形式进行总结一是打算监督自己多写博客,另一方面其实是我最近愈发觉得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总结非常重要。

我这个人思想比较跳脱,在自己思考的时候(例如做总结)尽管会事先定一个大致的主题,但是在脑海中思考的时候往往会变成头脑风暴,一会想到这个点,思考一会;一会想到那个点,思考一会。这样做虽然能让我想到很多的点,但是经常想着想着就忘了之前思考的点。与此同时,我一般只会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做一些总结,比如说每一年的年底的时候,总结一下这一年所做的工作,展望一下下一年;在一个学年开始的时候,或者一个学期开始的之后,展望一下这个学期要干什么,实现什么目标。在这几天我愈发发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那就是尽管我的确做了规划和目标,但是在执行阶段却是困难重重。例如我在大学阶段经常在开学的时候敦促自己多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要多读书,多运动,多写博客。在一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这是可以做到的,开学的时候,作业不是很多,也没有什么期末考试的压力,其实是比较清闲的,分出其他的精力来做这些事是很轻松的。然而从差不多期中开始,各种项目的压力、各种考试的压力就会接踵而至,这时候再去管什么目标、什么任务、什么多学习感兴趣的知识都是不太可能的了。结果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回顾这个学期所做的事,好像自己很多点都尝试了,但基本都是浅尝辄止,只是在开学的时候大概弄一下,最终都去做课程项目了。到头来总结的确是实打实的做了,但是规划其实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这样的走一步看一步让我的规划稀烂不说,其实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大学阶段的发展(这个后面会说)。然而现在我是一名研究生,尽管现在研一也要上一些课程,但是课程较少,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研究生和本科,甚至和我从小到大16年的学习时间都有所不同。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说白了都是别人给你确定学习的时间段:一年有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干什么,每个学年干什么,高三要复习,大四要找工作或者联系导师读研……这些都是别人人为给你框定一些时间段,你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时间段内做事情。但是研究生阶段甚至是后续的人生阶段里,这个时间段的划分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可以我们自己确定的。例如,我在研究生做研究的阶段,我可以按照做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划分。在研究A的时候是一个时间段,在研究B的时候是一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的时间是会不一样的。甚至这个时间段可以缩短到一个月、甚至几天,只要是某一段时间有一个差不多明确的主题,其实就可以划分成一个时间段。 我们其实更加需要的是对每个时间段进行总结和规划展望,而非一个长时间的、别人规定好的时间段。这样的短时多次的总结往往才会真的对我们有利。

所以篇年终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代表着我将会与过去的做事风格“切割”,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规划。

总结一下之前的学习生涯呗~

我想大家身边肯定都有那种很喜欢发朋友圈的朋友吧,他们经常会在一些时间节点发出一些小作文形式的朋友圈来分享最近的生活状况。比如高考完来条朋友圈缅怀一下青春,考完研来条朋友圈庆祝一下,大学毕业之后整条朋友圈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小作文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有分析总结的、有给自己制定计划的、有宣泄情绪的、有单纯分享的。我是一个几乎不发朋友圈的人,倒也不是因为社恐或是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想法(要不然我也不会在这里写博客,哈哈),而是我觉得回顾一个阶段并不应该在它结束的时候就立刻回顾,而是应该先搁置一段时间,等到自己到了新的环境,认识到新的人,有了新的阅历和见解再回过头来总结前一个阶段自己的所做作为。举个例子,在我国18岁标志着一个未成年人成为了一个成年人,那么问题来了,我17岁的最后一天和我18岁的第一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吗?我会因为时间从23:59走到00:00就变得更加成熟,经验丰富?显然是不会的,这样的时间段的结束仅仅标志着身份的转变(未成年人->成年人,高中生->大学生,大学生->打工人/研究生),并不标志着一个人内在的提升与进步。所以我更倾向于在下一个阶段待一段时间,以一个新的身份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再回过头来总结前一个阶段的自己。

正好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我这几年的心路历程(不管是熟悉还是不熟悉我的人),那我这里就大致回顾一下自己的高中和大学时代吧。

高中时代

我就读的高中当时是全省最好的高中,所在的班也是重点班,班里高手云集,我整个高中三年可以说是被虐的体无完肤。高考那一年,我们班光考上清北的就有十几个,我本科虽然读的是同济(一个很好的985吧),但是我高考成绩是我们班倒数。没错,你没有看错,很多人非常想上的学校,很多人努力都不一定考上的学校,在我们高中班只能算到倒数(呜呜)。可以说,我整个高中阶段的自信心一直处于饱受摧残的阶段。在初中的时候我也算是基本维持在年级前5的人,尽管自己心里有在高手中可能不会很优秀的思想准备,但是成绩一直都是中后的生活确实很让人痛苦。

那时候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唯成绩论,可能小学不是很突出,但是初中和高中那绝对是这样的。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上一个好高中,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上一个好大学,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站在现在的角度我肯定不会认同,在社会混就是各凭本事,只要不是违法行为,我能凭本事搞到钱其实就算是一种成功,你看那些网红主播,很多的做生意的人,他们所有的人都是高学历吗,并不是对吧,但是他们依然能凭借自己的本事,甚至凭借一些运气做大做强。但是当时的我接受的12年的教育都在如此宣传,只有考一个好的成绩才能出人头地。尽管在高中也有一些人在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一定只有成绩好才算是人才……道理谁都懂,但是放在一个最好的高中,最优秀的班级,你给学生这样说,这不就是笑话吗?这样说只能被看做是学习不好的人在给自己找借口。当时我的也算是个相信唯成绩论的人,因为每一年我们学校去清北的有大几十个人,所以刚入学的时候自然也想上清北,所以就是拼命学习,但是发现学不过人家,甚至在班里只能算是中游,然后就会很焦虑。刚上高中的时候我并没有经历过月考,没有经历过和很多人一起卷的情况,这种打击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沉重的,然后就是无限的焦虑,甚至会精神衰弱晚上睡不着觉。然后就是不甘心,疯狂学习,然后还是考不过别人,再疯狂学习,还是考不过别人,陷入深深的悲伤与焦虑中,更加的考不过别人……我整个高中三年,就考过一次年级30多名,两次年级50多名,除此之外基本都是在年级100名左右徘徊。

因为是重点班,所以我们在高三高考学校做考点的时候是可以趁着放假出去研学的。高二下的时候我们去了江浙一带,当时去了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参观,我在参观的时候就深深的爱上了南京大学,所以就想高考考南大,正好那个时候对考试也麻了,也渐渐接受了自己平庸的成绩,所以就打算奋战南京大学。当时我还暗恋一个别的班的女孩子,那个女生学习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所以我当时也在心中暗地憋着一股劲,想要努力学习,和她考入同一所大学,或者考到同一所城市。就这样我在高二下重拾信心,以南京大学作为目标,努力学习。

然后就是大家很感兴趣的爱情环节了哈哈(其实理论上也不算是爱情),在高二的时候,那个女生知道有人喜欢她,但是不知道是谁。到了高二的暑假,因为我有她的好友,在阴差阳错之下我们有了聊天的机会,在聊天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我对她有好感,但是我当时还是坚持以学习为主,不管是对我还是对她,所以我确实向她承认了我喜欢她,但是我也明确表态不应该因为这个而影响学习。所以我们还是约定都要努力,至于之后的发展什么的高考完再说。所以在高三我们一般就是见面打个招呼,最多有时候我会去她班级给她带点吃的,或者有空的时候当面聊聊天什么的,仅此而已。我在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高考完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追求她,我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关系,但是现在,学习更重要。就这样,带着对于南京大学的向往和对于她的爱慕,我从高二下开始努力学习,高三一年亦是如此。

但是令人失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高考考砸了。按照我高三的成绩,虽然不能说稳定上南大,但是冲一冲还是可以的。但是我的成绩却距离那个分数线很遥远,而那个女生,她是正常发挥,甚至考的比较好。我虽然的目标是南大,但是那时我的心中还是有唯成绩论的思想的,所以没考上南大对我的打击挺大的,然后假期虽然和我喜欢的女生有过一段暧昧期,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某些原因,我们分开了。这样的双重打击直接摧毁了我的信心和精神,没错,是摧毁。在高三暑假的后半段甚至大一上的第一个月,我基本上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至濒临抑郁。那种近乎抑郁的感觉真的很痛苦,让我终身难忘,就好像自己从早上撑开眼睛再到晚上闭上眼睛的这十几个小时里都是很丧的状态,每天都是如此,然后就是没有精神、没有精力、甚至头疼,特别易怒,躺在床上就想哭,哭完了也得不到缓解。不过好在有父母和一些同学的帮助,我最终从抑郁的边缘走了回来,在这里我真的十分感谢你们,谢谢!

高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想是浮躁、自傲、自卑。初中毕业的暑假我玩了整整一个暑假,然后高中入学前有一个分班考试,我什么都没准备就考进了重点班。当时的我很狂妄:哼,我随随便便就考进了重点班,普通班的人不过如此。我整个高一就是这样的状态,非常的浮躁,一方面想要在普通班的人面前彰显自己有多牛,另一方面又不想让人发现自己其实是重点班的中下游水平,甚至连一些普通班的大佬都考不过,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的成绩而患得患失。从高二开始我的成绩从班里中下游基本稳定在了中游,甚至有时候能去中上,这个时候我逐渐改掉了自傲和浮躁的缺点(还是有一些存留),正如之前提到的这是我难得的比较舒心的一年半时光,但是这一年半的美好时光又因为高考的考砸而烟消云散,直到高三暑假快结束该去大学报到的时候,我都是陷入在深深的自卑与自责当中。

现在的我已经改正了这些缺点,甚至是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改掉了,哈哈。那么这里就要问一个经典的问题了:你会因你高考没有考好,高中十分浮躁而后悔吗?我这里要给一个非常坚决的结论,不后悔。在高三的暑假你问我这个问题我绝对会说后悔,早知道我一定好好学习,一定能考上南大,没考上我真的是后悔死了……但是现在我还是要说,我不后悔,甚至不觉得遗憾。如果是现在的我回到高中的时候,重新上三年高中,我敢打包票,我绝对会考的更好,因为现在的我更加成熟和沉稳。但是那个时候不一样,那时还在青春期的我是有局限性的,那时的我还在坚信考上好大学才算成功,还在心浮气躁。这是很正常的行为,是一个心智还不成熟,还在青春期的男生会有的很正常的心思。在那个时候我没有能力去平衡自己的心态和学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导致了高考失利,但是我通过这次失利改掉了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加沉稳,让自己有了平衡心态与学习的能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那些缺点导致的失败迟早会让人吃苦头的,尽管现在可能没有遇到,但是它肯定会在未来的某个地方等着你”。真的,我现在越发觉得高考真的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槛而已,真的没必要因为这个而痛苦。而且,我高中真的没有认真学习吗?肯定没有。我承认自己高中学习没有别人那么好,但是我绝不承认我没有认真学习。那成败上千个奋斗的夜晚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我真的很差吗?我上了同济哎,这是好多人想上都不一定能上的学校,所以真没必要后悔。我其实挺感谢那时的我的,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后续的我改掉了这些毛病,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大学时代

大学时代就更有的聊了,高考完报专业的时候正是计算机突然再次火起来的时候,所以当时和家里人商量,就选择了信息类(大类招生)。但是我母亲还是很想让我学医的,有一说一医生确实是个很好的职业,奈何我是真的不喜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正好之前对计算机也不是很了解,所以这个新奇的专业还是挺吸引我的,所以就报了信息类。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啊,其实我有这样的父母真的很幸运,我母亲虽然想让我学医,但是从始至终都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大一在信息类学习,大二去了软件工程学习。

进了大学之后和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得靠自己。而且大学里老师宣传的最多的就是在大学阶段,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正符合我当时的想法。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正处于信心重建的阶段,正好也厌倦了高中那种“只有成绩好才算成功”的唯成绩论,再加上计算机对我而言就是全新的领域,所以那时的我非常渴望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尝试一些新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卷卷卷。所以刚入学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课程只要不拿中及以下就行(我们本科的成绩只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这五档),多花一些精力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面去,绩点什么的无所谓,主打一手随缘,能保研的话最好,保不了研的话考研也不是不行,没有必要非争优,拿个良也不是不行。我大一一年以及大二上都是这个状态,当时我们大一下有一个做游戏的项目,我甚至那几天天天熬夜爆肝学习游戏开发,只为做出一个好玩的游戏、我甚至把C++ Primer Plus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在大二上的寒假我甚至研究起了CTF,因为那时我觉得搞网络安全当白客是一件非常coooool的事。

这样的随心的、平静的学习生活在大二下被打破了。没错,又是一个二年级下半学期,高二下算是我高中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我开始朝着南大,怀揣着对心爱的女生的爱慕之情努力。大二下同样也是我大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大一一年和我大二上一直秉承着一个思想:别人要去卷那就让他们卷好了,反正我不在乎绩点,我只在乎我又没有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我只在乎我没有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不了到时候考研呗。而且可能是和我那时候所上的课程有关,那时候都上什么课呢?高数、线代、概率论、数据结构这样比较偏考试的课。刷很多高数题肯定是会提升高数成绩的,我没有选择刷题而是把这些刷题的时间用来研究算法、写代码,那到时候我的分数低那些认真做题刷题的人分数高,这不是很正常吗?而且高数之类的确实也比较难,他们刷题所以分高,我没有刷题在干别的所以我分低,但是我学习到了我想要学习到的内容,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从大二下开始,我渐渐发现了不对。例如大二下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有很多的细节,难起来也会很难的,但是老师只讲皮毛,想在期末考高分只需要把PPT被下来就行,我还在那里傻乎乎的看什么分页管理之类的东西,结果就只考一点点。这就导致我认认真真复习,学习的还是国外那些先进的计算机的课程,只能拿个良。结果考试就只考皮毛,别人就算之前啥都不会只要把PPT背下来就能拿优。更逆天的来的,由于我们大二下开始考察课变多了,很多人事先找之前的学长要卷子,甚至直接要学长学姐之前的作业,再去和老师搞好关系,就能拿高分。这让我非常的生气和痛苦,我可以接受认真学习的人比我成绩好,但是我觉不能接受用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卷绩点,更悲哀的是,我们学院排名在前面的人里面只有很少的人真正是那种实力很强且绩点很高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在想办法找路子卷绩点。最悲哀的是,我们学院的很多老师根本没有什么执教能力,基本上啥也不会还要设置很多离谱作业,听他上课还不如去自学。

所以整个大二下我都比较痛苦,主要还是我的自尊心比较强。我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错,我的确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计算机知识和代码开发知识,我也很痛恨那种卷绩点的方式,我也很痛恨一些老师估计设置一些离谱的要求去鼓励大家卷,自己却提供不了任何帮助。在这种痛苦之下我大二下的绩点是我大学里最低的绩点。最后在无奈与不甘之下,我只能选择加入卷绩点的大军中,因为哪怕是我大二下的绩点拉胯了,我的排名依然还有拯救的机会。只能说非常可惜我并没有能力同时兼顾绩点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整个大学的后半个阶段我的学习完全侧重于卷绩点了,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研究也就此搁置。

不过幸运的是,我大三一年的绩点都比较高,最终以保研人员里的倒数第二的成绩成功保研,非常的惊险。因为大三之前我甚至不在保研名额的排名里(因为大二下拉胯了),所以夏令营什么的也没有办法提前准备,最后只能保研本校。

如果要总结一下大学学习生涯的话,我觉得其实就是在一开始入学的时候没有规划好。要么就背水一战,让自己同时兼顾绩点和兴趣;要么就卧薪尝胆,卷四年绩点保研去一个更好的学校;要么就安心干自己喜欢的事,把绩点置之身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先搞自己喜欢的再卷绩点,弄得整个大学阶段都很惊险。虽然从结果来看是好的,我不仅保研了而且也学习了一些我想要学习的内容。但是从根本来看,我不仅没有对目前国内大学的学习有提早的认识,在前两年还天真的认为大学老师都非常厉害,考核标准也是绝对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我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划,等到真的需要绩点来保研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运气。

研究生阶段如何呢,有没有什么总结?

虽然研究生入学还不到一个学期,但是我也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首先我的时间变得更加充裕了,研一上的课程较少,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次我也有了再次对自己研究生生涯乃至职业生涯做重新规划的机会。这半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1.要多做少时多次的总结。2.花费少量精力也能做好一些事非常重要。第一点之前也提到了,我们不应该针对一个大段的时间(例如一个学期)做规划,而是要在小时间段内做规划。第二点主要是来源于我这学期发论文的感悟,真正的强者之所以强,不仅是因为能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做成一些事,而且他们还可以花费少量精力就能做成一些事。 怎么理解呢?如果你能花费很大的精力做成一件事,你就算是一个强者了,例如高考、考研。高三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是在复习,考研差不多也有好几个月的复习时间,甚至有些人从大一开始就在准备考试了。这段时间里只有一个核心主旨,那就是备考。如果你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完成一件事,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一个强者了。但是这还不算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者他们不仅能够花费大精力办大事,他们还能在此之余花费一些零散的时间和精力办大事,这就非常厉害了。

我在开学的时候告诫自己这个学期要多运动、要减肥、要健康、要多读书。这学期正好有一个Idea可以发论文,于是我从十月下旬一直狂肝到十二月中旬,肝出来了一篇文章并且成功投递。很厉害对吧?但是我连肝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我没有时间运动,我没有时间读书,我没有时间减肥,我没有时间干别的。所以说我能够话大精力办大事(发论文),但是我做不到花小精力办大事(运动、读书等)。人每天的精力真的是有限的,如果花费小的精力“白嫖”非常重要,所以还需要加油啊!

总结与展望

写了很多很多字终于到了正题,我甚至都快忘了这是一篇年终总结,哈哈。总体来说,我对2023年的自己还是很满意的,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减肥,所以只能给自己90分(满分)。

我比较喜欢用一个词来总结每一年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并且给出下一年的核心关键词,这是我从大一开始做的事,我这里就列举一下之前的吧:

  • 2019: 成熟
  • 2020:兴趣
  • 2021:改变
  • 2022:惊险

今年(2023)的关键词,我想应该是潜修,明年(2024)年的关键词,我希望是坦然。当然,关键词是对整个一年的总结,或许明年的关键词会是别的词呢~

其实按道理来说我应该列一列我今年都干了些什么事,完成了哪些目标,但是奈何我是第一次从“长时间考核”转变到“阶段性考核”,这篇文章更像是对我之前的学习生涯的回顾与总结,所以这次就先不列啦。而且我整个上半年基本上都在玩耍(毕竟是大四下),除了毕业设计没有啥课,所以就是欢快的玩耍,也正是这一年的休息我才能在下半年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学习当中,所以说从明年开始就对自己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有所记录啦,我们明年再见!